7月4日,海南大学海德书院万泉逐绿实践团在海德书院辅导员芦怡睿、生命科学学院赵建国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琼海市。实践活动为期三天,主要围绕着“万泉之绿”和“万泉之红”开展,调研万泉河的水质情况与红色文化。
团队合影。张耘硕 摄
实践路线图。李昕卓 整理
实践团抵达琼海市后,先后走访了万泉河畔的坡寨村、石壁镇、北岸村、椰子寨村、雅洞村、蓬莱村、留客村和博鳌镇等六村两镇以及坡寮等沿河渡口,调查了万泉河的水质现状与植被情况,了解了万泉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现状。
团队成员在坡寮渡口宣传。芦怡睿 摄
团队成员向石壁镇工作人员了解万泉河保护现状。王雨 摄
团队成员采集水样并记录数据。王雨 摄
走进琼海市畜牧兽医局,实践团参加了万泉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站主办的座谈会。管理员左斌表示,万泉河作为海南省的母亲河,做好万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绝不能松懈;琼海市相关职能部门对万泉河的责权明确,有利于完善万泉河的保护制度;对万泉河进行生态修复时,一定要做好调查才能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保护。其他工作人员对本次实践活动表示赞赏,希望能借此机会号召更多有兴趣的大学生一同保护万泉河。
座谈会现场。张耘硕 摄
万泉河作为海南人民的母亲河,曾哺育了无数为琼崖革命奋斗终生的英雄。实践团还参观了杨善集故居、椰子寨战斗遗址与南海博物馆等地,探索了万泉河的文化价值,挖掘了“万泉之红”的精神内核。
团队成员参观杨善集故居。
团队成员参观南海博物馆。张耘硕 摄
团队成员采访椰子寨摆渡人刘经海。张耘硕 摄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海大学子进一步了解了万泉河的生态发展情况和文化底蕴,后期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海南省“六水共治”的行动中。随着建设美丽新琼海的号角吹响,如何盘活万泉河的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资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万泉河是一条具有国际政治、文化价值、人文生态环境的河流,只有抓好乡村产业、致力河流修复,才能守住这山清水秀,吸引更多游客游览万泉河。保护万泉河是每个新海南人的责任,我们要一起助力万泉河的绿色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继承。
万泉河美景。肖洋 摄
作者:周超烨 王滈
审核:芦怡睿
编辑:shichuang